我国服装业普遍存在着认识、人才、技术方面等问题,致使行业内对信息化的探讨和推广力度不够。那下面就详细讲解一下服装企业实施ERP的三大瓶颈吧!
第一,发现瓶颈。
服装业实施信息化并非简单的软件应用,而是对企业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高级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模块,包含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灵活的IT技术,它将引导企业进入规范化管理运作模式。
所以,服装企业要有效地实施信息化,作为供应商首先要从对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入手,了解其管理层次是如何设置的,职能部门是什么,分公司或加盟经营商的数量,其次要了解企业的物流结构,比如每个环节的合理性和所需的信息流等等。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服装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对信息化系统的选择,通常侧重于价格是否便宜,功能是否全面,而不考虑最关键的问题,例如如何与企业自身业务相结合,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等。
第二,人才瓶颈。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会缺复合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信息技术,还需要精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知识,许多服装业IT部门的人员,纯粹只懂信息技术,或者只懂业务流程,而又缺乏信息技术,这常常造成企业业务需求和信息化系统不能完全协调,一旦企业启动系统,IT部门就会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系统需求问题,IT部门疲于奔命难以解决问题,业务人员对系统信心不足,最终导致系统可有可无。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问题。
例如,许多服装企业在开始项目之前,通常不会重视IT部门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此时IT部门的员工就相当于网络管理员的角色。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将IT部门也仅仅看作是技后勤部门的角色,并未充分参与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系统脱节,信息化工程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
第三,技术瓶颈。
对于服装管理软件厂商而言,生产过程管理是个禁区。其原因在于服装工厂的款式、工艺非常整杂多变,所涉及的色彩、尺寸等二维信息,使管理更加困难。若不能及时收集到生产资料,生产车间的管理便无从谈起。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服装企业,仍然沿用多年前发明的“工票”来管理生产进度、计件工资等。将传统的“工票”管理软件结合起来,也只是机械地将手工抄写数据变为计算机输入数据,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例如,传统的“工票”计件工资制度存在着许多缺点,即生产进度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报告,人工工资的计算也需要时间,更严重的是,一些工人为了多拿一点工资,会故意存下"工票”,等到加班日才拿出来,这无形中使工厂在支付加班费的同时,又不能及时地生产报告。此外,工人们常常为了着急进度、想要多完成任务而不去重视加工质量,传统的“工票”不能准确地知道哪个工序由哪个工人来处理,这给工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射频识别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精度。
这些措施包括源标签,自动接收,基于RFID的分类系统,补充和库存管理,销售点分析。就生产过程管理而言,利用RFID技术,使服装企业能够将实时采集到的生产数据变为现实从而实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隐患问题等,还可以对员工工资进行实时统计,减少工资核算上的漏洞,彻底淘汰传统的“工票”管理方式。
悟空云产品更多介绍:www.72erp.com